全球速看:新财“瞻”2023| “总量要够,结构要准” 2023货币政策基调延续稳健 降准、降息或不会缺席
2022年以来,央行逆回购操作愈发精准灵活,变动频率增加。资金利率虽有上下起伏,但整体平稳偏松。货币政策工具箱“弹药”充足,总量上,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、年内三次调降LPR;结构上,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,突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。展望2023年,货币政策要坚持“总量要够,结构要准”。降准、降息都具备操作的空间与可能性,幅度或依然有所克制。
2022货币市场回顾:央行逆回购操作量切换精准灵活 MLF年内完全对冲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回顾2022年的央行公开市场,开年首迎降息,春节跨节资金面平稳。春节后至7月初,公开市场行稳致远,按需操作。7月以来,逆回购操作量切换至10亿元的整数倍,愈发精准灵活,变动频率增加。12月再迎全面降准,叠加年末超额续做MLF,14天期逆回购再度现身,短端资金价格走势出现分化,但最终整体向中枢靠拢。
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情况
制表:新华财经
具体来看,OMO方面,2022年央行共开展逆回购操作96020亿元,鉴于有87340亿元逆回购到期,45500亿元MLF到期,4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到期,全口径计算,公开市场全年合计实现净投放9080亿元。
OMO操作期限仍以7天期为主,14天期仅三次启用,呵护春节前、季末、年末流动性,支持宽信用修复。1月24日起,央行连续7日内累计开展1.1万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;9月19日起,央行连续10日内累计开展447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;12月19日起,央行连续8日内开展784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。
资金面上,年内资金面平稳偏松,但不乏跌宕起伏。3月底资金面转松,市场利率持续低于政策利率。10月底以大行净融出超季节性缩量为拐点,资金面快速收敛,市场利率加快向政策利率靠拢。11月底至今,为阻断银行理财破净—赎回的负反馈和对冲疫情点状散发,央行加大维稳力度,隔夜利率运行至历史低位。
临近跨年时点,银行间市场资金价格可谓“冰火两重天”:隔夜利率不断创下新低,可跨年的7D资金价格逼近年内高点。例如,12月29日DR001收于0.42%的历史低点,DR007升至2.42%,两者利差高达200BP。截至12月30日,DR001加权平均利率“跳涨”超160BP,逼近2%上方;DR007报2.36%;DR014报2.81%。
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市场DR001-DR014走势
MLF方面,全年精准实现等量切换,累计投放4.55万亿元,到期回笼4.55万亿元,完全达到对冲。具体来看,1-3月以净投放为主,合计净投放资金4000亿元,4-7月均为等量对冲,而8月、9月则是合计净回笼4000亿元,11月和12月分别实现净回笼1500亿元和净投放1500亿元。
政策工具上,4月25日央行全面降准0.25个百分点,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,意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。12月5日央行再次全面降准0.25个百分点,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,意在为稳增长提供适宜流动性。两次降准后,共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.5个百分点,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降至约7.8%。相较于2021年,降准次数相同,幅度略有克制。
2022年全年来看,1年期LPR累计下调10BP至3.7%;5年期以上LPR累计下调35BP至4.3%。其中,1月的LPR降息有引领市场预期的作用,8月的LPR降息则是为了扭转经济下行压力。近年来,央行建立、健全市场化利率的形成和传导机制,形成了通过市场利率和央行引导影响LPR,再影响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传导机制,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明显提高。
相较于总量型工具,结构型工具延续发力。截至目前,央行共有支农、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等11项结构型工具,具有精准滴灌、提供基础货币两大作用。此外,央行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,央行已提前完成上缴央行结存利润1.13万亿元。
“总量要够” “结构要准”
展望2023年,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有多大?走向去往何方?首先,离不开政策层面的定调。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:“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,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,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。”
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对此表示:2023年的货币政策要坚持“总量要够,结构要准”。刘国强解释称,总量要够,就是2023年货币政策的力度不能小于2022年。而结构要准,就是要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、科技创新、绿色发展、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;要继续落实好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,效果好的可以酌情加力。
从政策操作看,货币政策有条件“以我为主”,兼顾内外平衡。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指出,从中长期来看,如果低通胀、低利率和低波动时代一去不复返,货币政策将走出“流动性陷阱”,在经济周期和资产配置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。货币政策不再单向地追求宽松,以增长或就业为主要目标,因为通胀已经从“软约束”变为“硬约束”。货币政策越来越需要在多目标间取得平衡。
在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看来,2023年货币政策整体基调延续稳健,既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,也要发挥结构性政策工具精准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。具体来看,一方面是货币政策要支持疫后修复过程中的宽信用、降成本,总量方面要维持足够的流动性供给,另一方面是货币政策未来需要关注经济修复中的结构性问题。
具体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,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,2023年结构性工具将呈现“存量扩容、增量加码、普惠增强、定价优惠”特点。
“结构性工具与总量性工具间需要寻求平衡。如果结构性工具过度使用,会形成过强的基础货币吞吐。一方面导致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框架失效,央行对于流动性掌控能力减弱,常规的流动性投放工具如OMO、MLF投放量需要适度调整。另一方面,结构性工具具有临时性特点,多为1Y期限且能够展期2次,未来需要统筹考虑结构性工具延续或者退出,对资金面形成的扰动差异。”王一峰称。
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覃汉则指出,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力空间仍大,以再贷款为主,各类再贷款工具仍有追加额度和创新空间,PSL仍有望持续发力,直达宽信用工具仍有望持续带动企业中长期贷款回暖,由发改委挑选项目、政策性银行提供资本金、商业银行提供配套融资的模式有望在2023年继续托底社融。
降准、降息或不会缺席 幅度依然克制
在“总量要够”的基调下,降准、降息都具备操作的可能性。业内预计2023年将有两次降准操作,单次步长或维持在0.25个百分点。而降息的时间点最有可能在一季度实现。
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表示,2023年可能需要适度提升宏观杠杆率以对冲外需下行的风险,且科技创新、绿色发展等领域是资金密集型,具有融资需求量大、对融资依赖度高且需长期投入等特点,需要给予金融机构低成本且稳定的负债来源,预计降准、降息也不会缺席。
国泰君安证券分析认为,两次降准时间或如同2022年落在二季度和四季度,但降准幅度依然克制,仍是0.25个百分点。“其原因在于经济增长过程中,贷款自然消耗超储,需要央行进行补充商业银行超储;宽信用初期仍需稳定的流动性环境,且数量型工具对需求刺激较价格型温和,满足既支持实体经济又避免过分刺激需求的监管意图。”
业内预计,随着疫情冲击的逐渐平复,需要尽快启动经济恢复式增长,不排除采取一揽子刺激性举措激发市场活力。预估2023年一季度降息或有望落地,届时政策利率、LPR报价均有望下调。
央行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,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利率、一般贷款、企业贷款利率已降至4.34%、4.65%和4%,均为有统计以来最低。“鉴于目前贷款利率水平,以及2022年二季度后防疫政策优化、地产企稳回升的背景下,如果内需回暖甚至过热,价格型工具很难出台。”业内人士如是说。
相关阅读
-
03-01
-
03-01
-
03-01
推荐阅读
-
中超海外版图再扩张 ESPN加入转播阵营
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ESPN日前宣布,将在美国和巴西直播中超联赛,至2020赛季结束。在中超联赛媒体合作伙伴和信号制作方体奥动力与中超电视更多
2018-08-13 13:34:15
-
河北省建成并网280万千瓦光伏扶贫项目
“村里建起了扶贫光伏发电站,今后,俺家每年都能有3000元左右收入。”近日,拿到第一笔光伏扶贫项目收益后,魏县西野马村村民刘祥高兴地说更多
2018-08-13 13:34:15
-
威斯布鲁克:让孩子们享受篮球最重要
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(记者郑直)美职篮(NBA)2016-2017赛季常规赛最有价值球员威斯布鲁克12日现身北京继续其今夏的中国行。这位俄克拉荷更多
2018-08-13 13:34:14
-
-
谭卓最新写真曝光 眼神坚定有力
近日,谭卓拍摄的某杂志写真曝光。照片中,一袭长裙搭配慵懒长发,在粉色庭院中自由穿梭,肆意浅笑;或一身浅色休闲西服,眼神坚定有力展露更多
2018-08-13 13:34:12
-
-
中俄亚马尔第二条生产线液化气首次装船
位于北极圈内的中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(LNG)项目近日在俄罗斯亚马尔-涅涅茨自治区萨别塔港完成第二条生产线液化天然气的首次装船,装船量更多
2018-08-13 13:34:12
-
云南通海5.0级地震已致5人受伤部分民房受损
新华社昆明8月13日电 记者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有关部门获悉,13日1时44分发生在通海县四街镇的5 0级地震已致当地5人受伤,部分民房受损。更多
2018-08-13 13:34:09
-
-
“帕克”奔日 探寻太阳风起何处
NASA帕克太阳探测器携带的部分仪器除了给予地球光和热外,太阳也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地球。一种被称作“太阳风”的高速等离子体流时刻更多
2018-08-13 13:34:09
-
绿化黑色能源 中国技术为煤炭正名
煤炭作为一种传统能源,对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,但是在相当长时期,煤炭的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,以至于一提起煤炭,很多人可更多
2018-08-13 13:34:07
财经热图
-
今日必看